假途灭虢的故事。假途灭虢的故事:春秋初期,晋献公为了拓展疆土,决定攻下虢国;但是虢、虞地理相连,晋献公就向虞借道攻虢,让大夫荀息携带贵重礼品献给虞公,请求借道攻虢;虞公贪利,不听从大臣的劝告,答应借道给晋献公,结果晋献公灭。
1、三国时期,假途灭虢是出自哪个故事?出自:《吕氏春秋》,作者:吕不韦的门客,朝代:战国末期 假途灭虢: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。
2、求假道伐虢的典故。晋里克、荀息帅师会虞师,伐虢,灭下阳。(虞公答应了,而且自己请求先去攻打虢国。宫之奇劝阻,虞公不听,就起兵攻打虢国。晋国的里克、苟息领兵会合虞军,攻打虢国,攻陷了下阳。)三年以后,即公元前655年,晋侯复假道。
3、假道伐虢的历史典故。荀息说:大王放心,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,等灭了虞国,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?献公依计而行。虞公得到良马美璧,高兴得嘴都合不拢。晋国故意在晋、虢边境制造事端,找到了伐虢的借口。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。
4、晋献公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?”献公起初不肯将二物送人。苟息说:“这不过是寄璧于外府,养马于外厩。我们假道灭虢,虢亡,虞不复存,璧马仍可收回。”献公即将璧马交付苟息,使如虞假道。虞公初闻晋使来假道伐虢,甚怒。及见璧马,不觉。
5、假道伐虢 这个典故的由来。假道伐虢:假道,是借路的意思。语出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,与垂棘之壁,假道于虞以灭虢。”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,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,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态,把力量渗透进去 。
1、假途灭虢的意思和典故介绍。假途灭虢的意思是,以借路的名义消灭对方。在军事上是指,先利用甲消灭乙,最后在回过头连甲一起除掉。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,和晋国国君晋献公有关。当时晋献公想要吞并周边的两个小国,但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不错。
2、目光短浅成就不了大事的事例。假途灭虢: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整个国家。春秋初期,晋国传至献公,积极扩军,拓展疆土。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,决定南下攻虢,但虞邻虢的北境,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。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,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。
3、春秋时期,虞国是怎样被晋国灭掉的。拒纳谏言,终于引狼入室,自取咎殃。第三,与上两点相联系的是,虞国对晋国灭虢后 的战略新动向毫无察觉,放松警惕,不作戒备,以至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之时,无暇抵抗,束手就擒。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。
4、假途灭虢的含义是什么。虢是指春秋时诸侯国,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,意思是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,与垂棘之璧,假道于虞以伐虢。”成语故事的典故是这样的,晋献公想攻打。